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增长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病”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能源紧缺等城市发展问题,以及环境恶化、绿地污染、植物景观贫乏等生态景观问题,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园林行业担负着改善人居质量、美化城市环境、凸显城市文化等重要角色的同时,更应担负保障居民健康的重任。
枸杞系茄科枸杞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又名枸杞菜、狗牙子、枸杞子、杞子 [1],是重要的经济植物资源,广泛地分布于我国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各省区,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功效,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 [2]。在园林绿地规划建设中,可充分发掘枸杞的医用性与实用性,开发地方枸杞种质资源,打造可持续性功能型绿地。将枸杞这种既具有地域景观特色又富有文化特色、保健价值的植物有机地应用于城市园林景观绿化中,打造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园林绿地。
2. 枸杞资源概述
2.1. 枸杞主要种类
枸杞为茄科枸杞属。全世界约有80种,多分布于暖温带地区,欧洲3种,亚洲7~8种,澳大利亚1种,美洲约45种,南非6种 [3]。我国枸杞种类繁多,主要有有黑果枸杞、截萼枸杞、新疆枸杞、宁夏枸杞、柱筒枸杞等7个品种以及红枝枸杞、黄果枸杞、北方枸杞3个变种 [4]。其中,宁夏枸杞因其生长地区独特的水文气候条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畅销全国及海内外,已逐步形成栽培、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成为宁夏的支柱产业,其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枸杞是中国特有的农业产品,我国的枸杞资源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品质上,在全球都占据主导地位,除了我国以外,只有北美和朝鲜零星分布着枸杞野生资源 [5],主要集中在宁夏、甘肃、青海黄河两岸的引黄灌区、黄土高原及荒漠干旱地区带。
2.2. 生物学特征与生长习性
枸杞,落叶小灌木,多年生木本植物,树龄较长,最长可达百年以上 [6]。高可达10 m以上,茎皮带灰黄色,枝条细长,常弯曲下垂,侧生枝短,叶互生或在枝条部有数叶簇生,长2~6厘米,宽1~2厘米,两面无毛,叶柄短。花腋生,浆果卵形或长圆形,成熟时呈深红色或橘红色(图1),种子棕黄色,花期长,通常6~7月花量较多,果期7~10月。

Figure 1.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ycium barbarum
图1. 枸杞生物学特征(来源:网络1)
枸杞性喜光喜温,但也较耐寒,年均温在10℃以上,无霜期180天以上均可生长,并喜湿润但不耐积水而较耐干旱,要求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对土壤没有特殊要求,在微酸性、中性、碱性土壤中均能正常生长,是钙质土的指示植物之一。在土壤含盐量0.2%~0.3%的盐碱地中也能正常生长 [7]。
3. 枸杞文化内涵
3.1. 追根溯源,历史文化悠久
在《本草纲目》中对枸杞称谓的由来这样解释:“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除此之外,古人对枸杞诸多其余叫法,如仙人杖、却老、天精、地仙等。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对枸杞的医药效果也有着极高的评价,在《枸杞井》诗中写道:“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录。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枝,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 [8]。刘禹锡诗中所描写的的“仙人杖”就是枸杞。因枸杞对延年益寿、抵抗衰老有独特的效果,因此将其称为“却老”。
枸杞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由枸杞衍生的文化也源远流长。在文献记载中,枸杞最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由此可见,其种植年代必然出现在商周之前。甲骨文专家罗振玉先生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对枸杞二字进行了解释:“杞,枸杞也,从木已声” [9]。“杞”字最早记载可追溯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由此可推断其种植年代在商周之前的夏禹时代,人们就对枸杞有初步的认识并且有一定的种植规模了。《诗经·小雅》有曰:“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在史料记载的诸多药用枸杞中,宁夏枸杞的品质尤为突出。清乾隆年中卫知县黄恩锡留诗见证:“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从明朝弘治年间起,对宁夏枸杞就开始进行引种和驯化,经过人工培育,选取品质优良的枸杞品种作为贡品进贡。编纂于乾隆时的《中卫县志》称:“宁安一带(今宁夏中宁县)家种杞园,各省入药甘枸杞皆宁产也” [10]。
3.2. 喜庆祥瑞,吉祥象征显著
枸杞作为民俗传统吉祥象征植物之一,除了之前提到的枸杞诸多称谓之外,枸杞还有一个非常喜庆的名字——吉庆果。吉庆果特指枸杞在成熟前的果实,因其挂在枝头郁郁葱葱而得名。既可将果实留在枝头观赏,又可单独栽植做盆栽、观盆景,寓意延年益寿、喜庆瑞祥。古人云,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民俗文化常用杞菊延年作为吉祥图表达祥和美好的寓意,其中的杞即指枸杞。
在《诗经》中,常有作品借枸杞等树木比兴,赞扬君子的美好品德,表达美好吉祥的寓意。在《诗经•湛露》篇中,诗人将火红紧簇的枸杞、晶莹易透的露珠、场面盛大的宴席描绘在一个画面,借助枸杞的火红来象征节庆的盛大,这说明远在上周时期,枸杞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以美好的寄托,反映当代生活。在国内,每逢佳节人们就将枸杞、红枣、豆子以及各式稻米煮在一起,庆祝节日、祈求福气、表达幸福。
3.3. 健康增寿,康养内涵卓越
枸杞是我国传统名贵的中药材,具有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保肝和抗衰老三大药理作用,也是有名的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良品,其药用及食疗保健价值具有悠久历史。唐代的陆龟蒙曾写过一篇《杞菊赋》,极为推崇食用枸杞。大诗人陆游,晚年两眼昏花,为此他经常食用枸杞,留下了至今还为人吟颂的“雪雯茅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的诗句 [11]。
4. 枸杞在园林中的应用
枸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一种颇具开发价值的多用途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外,还具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在枸杞景观绿化方面,可通过区域景观规划、枸杞特色价值发掘和优质资源繁育等方式,实现枸杞资源真正的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
4.1. 园林观赏树种
枸杞叶披针形,叶脉分明,花瓣深紫色,其幼果青绿,完全成熟时深红色,密如珍珠倒悬,艳如玛瑙成串,清秀别致,是集观果、观形、观叶于一体的园林景观树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枸杞喜光照充足的环境,亦稍耐阴;喜凉爽气候,亦较耐寒、耐干旱;对土壤适应范围很广,耐盐碱性较强,适宜生长pH值为7~8。把枸杞资源应用到园林景观中,可以为植被稀少的青海、宁夏等地区提供大面积的绿色植被屏障。
4.2. 绿篱及盆景
枸杞枝叶繁茂,果色红艳,可作为具有观赏价值的观果篱,起到美化园林景观的作用;也可布置于道路中间的绿化带,起到隔离防护、防尘防噪的作用。枸杞成熟的叶腋间有2~3个方位各异的利刺,因而适于作防护性绿篱,是良好的屏障树种。枸杞适应性广,生长速度快,1~2年就可以长成绿篱,树上果实如红玛瑙点缀,其围护效果极佳。
枸杞喜光,对土壤要求不严,可将粗壮树桩直接造型上盆,其主要枝干可适当攀扎和修剪。以枸杞制作盆景其姿态优美,枝条悬垂,可春初观叶,夏初观花,秋初直至冬末观果,红果与新叶相互映衬,观赏效果极佳(图2)。
4.3. 庭院造景
枸杞花期较一般药用植物而言比较长,秋季红果开满枝头,非常适宜作为庭院的主景或配景植物,有良好的观花观果效果(图3)。种植方式丰富多样,可孤植、列植、丛植或群植,以不同的种植方式呈现不同的景观。一般而言,体量较大、枝条通直、花果繁茂的枸杞可作孤植观赏,利用枸杞可塑性强、枝条柔软这一特性对枸杞进行剪枝造型。列植时,常在园路两边对称栽植,搭建花廊或拱形花架作为辅助,引导枸杞枝条生长,将枝条捆绑造型作为花棚遮盖。丛植时,常将枸杞作为配景,栽植在假山一侧或池塘一旁,作为人工景观的辅助。群植则大片栽植体量较小的枸杞植株,布置在园角、岩坡或在绿地中成群落状栽植,果熟时枝条繁茂,硕果累累,颇为喜庆壮观。

Figure 3. Landscape design of wolfberry Garden
图3. 枸杞庭院造景(来源:网络3)
4.4. 优质种苗繁育示范
收集、保存、繁育优质的枸杞种质资源,引进新品种进行繁育和销售,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建设枸杞种质资源圃,加强枸杞种质保护、创新和利用,为枸杞新品种的培育展示提供科普基地。通过基因工程、远缘杂交育种等手段培养适合盐碱地、干旱地种植的优质新品种,加快优新品系的选育力度,选育名特优新枸杞品种、繁育高纯度枸杞苗木,为枸杞资源在园林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优良的品质资源,同时,提高枸杞产业生产经营的效益。
4.5. 开发枸杞特色主题园林
开发枸杞特色主题园林,一是注重枸杞的养生功能,以食疗保健为方向,不断丰富园林的疗养功能; 二是挖掘枸杞的观赏价值,开发独具特色的枸杞盆栽、枸杞根雕和枸杞“画”等特色艺术品。园区规划设计以品种资源、文化展示为主线,发展枸杞生态旅游的新型文化项目,建设枸杞特色小镇、枸杞休闲观光园等特色主题园林,集观光采摘、科教示范、休闲养生于一体,打造具有特色并注重游人参与性的特色主题园林景观(图4),以此推动产、景、城一体化的发展,形成多功能的休闲度假枸杞产业,为弘扬枸杞文化开辟新的途径。

Figure 4. Characteristic town of wolfberry
图4. 枸杞特色小镇(来源:网络4)
5. 结语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枸杞资源,让它作为美化园林环境的新树种,要在枸杞资源的选择和设计时充分考虑其生长的气候环境,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在应用时将其特色提炼成设计语言。根据枸杞的生物学特征、文化内涵及园林应用现状,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应用。
基金项目
基于数据分析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策略研究(C20190338)。
NOTES
1https://chinese.visitmedicalkorea.com/chn/wellnessKorea/wellnessKorea_03/wellnessKorea_03_3.jsp
2https://chinese.visitmedicalkorea.com/chn/wellnessKorea/wellnessKorea_03/wellnessKorea_03_3.jsp
3https://chinese.visitmedicalkorea.com/chn/wellnessKorea/wellnessKorea_03/wellnessKorea_03_3.jsp
4https://chinese.visitmedicalkorea.com/chn/wellnessKorea/wellnessKorea_03/wellnessKorea_03_3.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