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红楼梦》 [1] 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曹公用细腻的笔触写尽人情暖暖,贾府繁华鼎盛时,高朋满座,当繁华没落时无人问津。让读者不禁叹一句繁华落幕终究太虚幻境红楼梦一场。《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颗明珠,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均有重要地位。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是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贾琏的妻子。书中对王熙凤的描述为“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多数场合下,王熙凤都是满面笑容的,她到那里就会把笑声带到哪里,这正是由于她懂得语言的艺术。本研究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语言进行研究,以期丰富《红楼梦》的话语研究并为《红楼梦》重要人物的分析提供些许启示。
2. 文献综述
比利时语言学家Jef Verschueren在《语用学诠释》(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语言顺应论 [2] 。其哲学基础为进化认识论。Jef Verschueren表示语言使用是一个“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语言内部和(或)语言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continuously making linguistic choices,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for language-internal and/or language-external reasons)”。换句话说,语言顺应论认为交际者为达到交际意图会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维特根斯坦将语言顺应论概括为四个角度,分别是作出选择、变异性、协商性以及顺应性。这四个角度也组成了语言顺应论的基本理论框架与分析语用问题的理论视角 [3] 。“语境”一词在顺应论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指影响话语互动、处理和使用的所有因素,包括物理语境、社交语境和心理语境。物理语境是指影响话语使用者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社交语境是指社会场合、社会距离、权力关系、文化意识等社会文化因素。心理语境指的是话语使用者的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即交际者构建的语用身份需要适应双方的情感需求。学界现有研究中,不乏运用顺应论对《红楼梦》进行翻译研究。周龙英(2017)从顺应论视角切入,对《红楼梦》中茶文化进行翻译研究,总结了优秀的译法,探究了《红楼梦》茶文化的精髓 [4] 。孙蕊,柳文芳(2017)也做了类似的相关研究,她们经研究后发现上茶文化翻译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交际行为顺应的角度上交际目的顺应原则、艺术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原则、文化顺应角度上互文视阈和主体视阈相结合的原则 [5] 。茶文化翻译教学需遵循顺应我国茶文化的形式美、茶事美与意蕴美三个基本策略。彭俊,钟文(2011)以《红楼梦》杨宪益英译本为例探究顺应理论下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作者表示翻译的过程就是顺应和选择的过程,受制于结构客体、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等因素 [6] 。综上,从顺应论视角对《红楼梦》进行的研究多聚焦于茶文化的翻译及译本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
3. 王熙凤语言翻译研究
3.1. 顺应物理语境
物理世界包括时间和空间。根据Verschueren的观点,时间是一个与语言相关的相对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值,包括交际双方行为发生的时间、双方交际的时间和交际过程关于时间内容。空间包括“东、南、西、北”等空间关系,以及受交际双方指示的相对空间关系和交际双方身体语言表达。话语者在进行话语选择时需顺应物理语境,而译者翻译时也需考虑到物理语境的顺应。王熙凤深谙语言之道,在话语选择上顺应了物理语境,具体例子如下:
例1:“太太说得固然有理,我也不敢辩我并无这样的东西。但其中还要求太太细详其理:……,此其一。二者……。三则……。四则……。五则……。”
例1中的话语来源于红楼梦七十三回,傻大姐在大观园里捡到一个绣春囊,这在贾府这样的名门望族中出现是一件非常严重而且十分不体面的事情,王夫人盛怒下以为是王熙凤夫妇的东西,便找王熙凤来兴师问罪。“凤姐忙拾起一看,见是十锦春意香袋,也吓了一跳。”可见事态的严重。王熙凤在面对王夫人的审问很快冷静下来,逐条逐列娓娓道来。王熙凤在此处的语言选择顺应了受交际双方指示的空间关系,通过5个例子证明了香通不是他们夫妇二人,成功说服了王夫人,达到了自己的言语目的。
例2:“凤姐听说,笑着忙跪下,将尤氏那边所编之话,一五一十细细的说了一遍,‘少不得老祖宗发慈心,先许他进来住,一年后再圆房’。”
例2是凤姐将尤二姐接回来时对贾府老太太说的话。尤二姐是贾琏在双孝期间养的外室,不合礼法,后凤姐得知尤二姐的存在,便假装大度地将其接回贾府。根据《红楼梦》,尤二姐和贾琏早有夫妻之实,王熙凤在此处说的“一年后再圆房”是为了符合当时礼法:双孝之后方可嫁娶。凤姐所用话语顺应了物理语境,既可得贾府老太太一句:“既你这样贤良,很好”,又可行缓兵之计,因“一年后再圆房”,一年内尤二姐都只是贾琏的外室,而非妾,王熙凤有足够的时间对付尤二姐。在这则例子中,王熙凤顺应物理语境中的时间因素以达到自己的话语目的。
3.2. 顺应社交语境
顺应社交语境是在社交世界这个语义范畴下进行讨论的。社交世界指的是话语双方所处的社会场合和环境对交际者的社会行为所形成的一系列的规约。交际者需要遵循所在社交世界的规约和沟通原则。权势关系已被证明能够制约交际中的语言形式及策略选择 [7] 。
例3:“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
例3是贾府老太太和薛姨妈讲自己小时候磕破了额头,凤姐说了如上的话语。贾府老太太年事已高,听到王熙凤这番话很是受用,福寿双全这样的话语,没有一个年长的人不爱听。随着贾府式微,上层矛盾日渐显现,乱象横生。而作为整个荣国府的老祖宗,王熙凤抓住了权力的核心,她的言行举止与所作所为均围绕着贾母。除了这个例子,书中还有另一则例子,也同样体现了王熙凤顺应社交语境,懂得抓住贾府权力核心,知晓如何讨老祖宗开心。
例4:凤姐儿道:“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
例4的情境为贾赦看上了贾老太太身边的丫鬟鸳鸯,想要纳她为妾,却遭鸳鸯抗婚。贾老太太不满于众人的行为,凤姐说了例4的话语。在此话轮中,凤姐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言语技巧,在说出例4的话语之前对老太太说:“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先公然公众反问贾母,随后立刻来了个大反转,夸赞鸳鸯“水葱儿似的”,看似是在夸赞鸳鸯聪明伶俐,实则是在夸赞老太太会调理人,既哄得老祖宗眉开眼笑,又暗赞了其他由贾母调教出来的人,如元春、袭人等。王熙凤的这席话顺应了社交世界,体现了其高超的言语技巧。
例5:“我那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脸又软,搁不住人给两句好话,心里就慈悲了。况且又没经历过大事,胆子又小,太太略有些不自在,就吓的我连觉也睡不着了。”
例5是宁国府理事后对丈夫贾琏说的话。王熙凤在《红楼梦》一书中的巅峰时刻便是宁国府理事,以法治乱,赏罚分明,危重令行,一言九鼎,好不威风。但在自己的丈夫贾琏面前,她却说了诸如“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没经历过大事,胆子又小”等不能展现自己对权力的渴望的话语,这跟当时的社会特点息息相关。《红楼梦》所处的是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女子需遵循“三从四德”,即使女子再有能力,表现得再出色,也永远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凤姐如上的话语就是在顺应男尊女卑的社交世界下说出的,如果王熙凤在贾琏面前展现自己对权力运用的自如会威胁到他们夫妻的感情,使贾琏对自己产生提防。
3.3. 顺应心理语境
心理语境需在心理世界的概念下进行讨论。心理世界主要包括话语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根据Verschueren的观点,心理语境与话语交际者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有关。
例6:“太太这话说的极是。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依我看,老太太今儿喜欢,要讨今儿就讨去。”
例6是贾赦想去鸳鸯为妾,贾赦妻子邢夫人与儿媳王熙凤商量时,王熙凤所说出的话语。一开始,凤姐对此持反对态度:“依我说,竟别碰这个钉子去”“这会子回避还恐避之不及,倒拿草棍儿戳老虎的鼻子眼儿去了。”但婆母邢夫人听了很是不快,直接回怼王熙凤:“大家子三房四妾的也多,偏咱们就使不得。”王熙凤听了自己婆母的话,得知交际话语无法持续,态度和话术有了天翻地覆的转变,说了如上例的话。“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看似是在自贬,实则是在顺应婆母想要让丈夫纳妾的心理,于是说了例6的话语,交际得以持续,邢夫人又重新开心起来。
例7:“奴家年轻,一丛到了这里,诸事皆系家母和家姐商议主张。今日有幸相会,若姐姐不弃奴家寒微,凡事求姐姐的指示教训,奴亦倾心吐胆,只服侍姐姐。”
根据《红楼梦》六十八回,王熙凤欲将丈夫养的外室尤二姐接入大观园,例7便是王熙凤初见尤二姐时所讲的话语。在与尤二姐沟通过程中,王熙凤用了多处“奴家”,多次称尤二姐“姐姐”。王熙凤以上的话语便是顺应了尤二姐的心理世界。一方面,告知尤二姐自己并非善妒之人,自己是怕父母长辈担心方才不让贾琏眠花宿柳的。另一方面,告知尤二姐贾府是钟鸣鼎食的大世家,上有公婆下有姐妹,我若真像下人说的那样,公婆、老祖宗、妯娌姐妹不会容我至今的。王熙凤的一番话顺应了尤二姐的心理世界,达到了让尤二姐务必随自己回贾府的话语目的。
4. 结语
曹公对王熙凤的情感是及其复杂的,他抱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去塑造王熙凤这个角色。“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卿卿性命”这句曲词概括了王熙凤的一生,但文中也不乏曹公对王熙凤巾帼不让须眉、不输男子的才干的赞美。曹公运用大量笔墨对王熙凤的话语进行描写,本研究正是选取这些话语作为语料,从顺应论视角切入,对王熙凤的言语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王熙凤是一位优秀的语言学家,善于察言观色,所说的大部分话语均可顺应交际双方的物理、心理与社交世界,王熙凤的许多话语不仅仅是为了逗乐别人,还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话语目的。通过本研究中的几个例子不难发现,王熙凤善于观察、能适应具体情况的变化,并能很好地协调好大家之间的关系,在贾母及众人面前营造出和谐的氛围,是《红楼梦》情节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